可能是現在比較偏南部了,又或許進入三月天,一早起來溫度沒有前幾天般低的凍人,讓我們可以愜意的收帳篷吃早餐。
伊勢雖然海產頗富盛名,不過我們今天的目標海女卻要到海邊的城鎮才有,我們根據鳥羽火車站的導覽地圖,顯示二十公里外的鳥羽市相差町是海女出沒地點,於是我們就切往海邊,延著東海海岸線前進。
我們先經過了夫婦岩,這裡好像是有什麼典故的地方,用麻繩把兩塊海上礁石綁著,一旁的神社還有許多青蛙,這令我想到小時候看的卡通,鬥球兒彈平站在海上的石頭練球那幕。
離開時我留意到日本人通過鳥居似乎都會彎腰敬禮一下,這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禮俗? 有人知道典故嗎?
鳥羽雖然是海濱地區,不過依山傍海山勢還算陡峭,短短二十公里路,不停上坡下坡的相當耗費體力。
在我們爬了近兩小時的山路,已經有點發慌時,看見路旁有許多海產批發的店家,直接生起爐火烤海鮮。
這烤牡蠣的香味實在誘人,看著一顆牡蠣100羊的告示牌,我跟葉子提議,我們來烤兩顆來吃好不好?於是兩個人就在路邊店家吃起烤牡蠣來。
不得不說,新鮮碩大的牡蠣,又甜又多汁,不用任何調味,就能吃出大海的鹹甜味,在臺灣我還沒吃過這麼大這麼甜的牡蠣,事後還真後悔沒多吃幾個!
好不容易推到了海女之國相差町,我們中午找了間當地食堂吃午餐。
在地的日本人很熱情一直找我們聊天,還馬上call了一位嫁到該地的臺灣大姐過來,來日本流浪這麼多天忽然聽到有人對自己說中文還真是有些驚奇,更讓我好奇的是,怎麼會有臺灣人嫁到這異國小漁村呀?
不過顯然對方好奇我們比較多,像我們這種臺灣流浪漢也算是少見了。
午餐時聽當地人說現在不是海女下水的季節,天氣還太冷,要在過些日子海女才會開始採海帶。
沒有海女可看,我們只好到海女資料館去逛逛。
原來海女傳統是穿白色衣服,現代的海女應該改穿防寒衣了吧?
而且讓我驚訝的是海女竟然是鎮重下潛,抓了約莫二十公斤的鐵塊下潛,再延著繩子上浮。
可以理解在沒有蛙蹼的狀態下,這是最有效率的潛水方法,聽聞許多古早的漁民都會這樣作。不過和現在的自由潛水的方式落差還真大,不知道海女是怎麼克服耳壓平衡的問題呢?
我另外感興趣的是海女的面鏡,像是全罩式面鏡一般,不知道是不是他們手工自己作的?看起來完全沒辦法捏鼻平壓。
特別留意了附近商家也都沒有在賣海女面鏡,真想弄一個來玩玩看應該很有趣!
離開資料館,不死心的往海邊繞繞,這小漁村開滿了觀光民宿,可能和最近很紅的海女日劇有關。
最有意思的是海女小屋,可以享用海女徒手捕撈的海鮮大餐,還可以當面跟海女面對,十足的海女體驗觀光。不過所費不孜,收費至少4000羊起跳,我們當然沒那預算體驗囉!
海邊晃了一圈,只看到一位婆婆在曬海帶。我認得出他那頂帽子是海女專用的白色小帽!
仔細想想,雖然我把潛水當作一種興趣,不過海女就像蘭嶼的達悟族一樣,潛水背負的是生存的壓力,雖然我喜歡大海,不過要靠大海討口飯吃還真不簡單呀!
Distance 841